忠王李秀成部下失败后回老家,儿子成为清朝灭亡的领导,后封上将
很多专家认为,太平天国运动就像一场精彩纷呈的大戏,里面既有农民挥舞斧头表达的愤怒,也包含着民族意识的觉醒,还有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初步显现。
在这场大事件里,李秀成可是个让人议论纷纷的角色。
据说,在太平天国快要灭亡,局势动荡不安的时候,李秀成的队伍里士兵们还是斗志满满,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在尽力辅佐他。
忠王李秀成被杀了之后,他的手下都逃回了老家。谁也没想到,他的儿子后来成了推翻清朝的头头,还被封为了上将。
太平岁月的回响,悠悠历史相互交融
在太平天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里,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像两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,站成了这个昔日辉煌“天国”最后的守护神。
那时候,太平天国已经走向衰败,后继无人,就像太阳快要落到山那边,以前的光芒都被挡住了。
而他们迎头撞上的,是清军的大规模围堵,他们凶猛如猛兽,闻到了战斗的气息,洋人则像天空中盘旋的雄鹰,紧紧盯着目标。湘军、淮军、楚军,还有清廷的正规部队,这些力量汇聚一处,目的简单明了,就是要一举扑灭这股越来越猛烈的革命火苗。
天京的失守,就像夜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,虽然亮了一下但很快就没了,这也意味着它走到了尽头。忠王李秀成遭遇了重重困难,那个曾经辉煌的天国仿佛一下子就垮了。
不过希望的火苗还在燃烧,反抗的思想并未消失无踪。那份坚强的意志,深植在太平天国运动者的心中,并由他们的子孙继续传承。
有这么一个人,他挑起了家族和革命的重担,在清朝末年站了出来,领导大家继续完成那些还没干完的大事。
他就是李烈钧,一个打过很多仗、经历过无数生死考验的英雄好汉。
他是辛亥革命的一名领头人,一直为革命拼到最后,结果拿到了国军二级上将的光荣称号,被大家叫做革命的大功臣。
李烈钧,小名叫烈训,号协和,大家更常叫他“侠黄”。
他在江西武宁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出生,那儿景色迷人,好像画里走出来的一样,大自然给了它好多好东西。
李家在武宁那可是大名鼎鼎,好几百年都在这儿繁衍生息,一直做着读书学问和种田的活计。要说起来李家的根底,武宁的《李氏族谱》里头藏了个大秘密:原来李家的老祖宗,是唐太宗第五个儿子吴王李恪呢。
这就是说,李烈钧身体里流着的是跟中华帝国历史分不开的血,他正好是这家族的第五十代后代。
说到更近一点的历史,李烈钧的老爸,也就是李骏兴,在太平天国那场大动荡的时候,他和他的兄弟们放下了书本,拿起了武器,浩浩荡荡地加入了太平军。
不过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落幕时,他们没有气馁,而是悄悄回到了老家,那片孕育了他们生命和心灵的地方。
他们不再对着天空大声呼喊,而是弯下腰来,安安静静地耕地种田,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。
之后,李骏兴在武宁城安了家,他除了种地干活,还搞起了运输,帮邻里乡亲们解决了不少出行运货的问题。靠着他的聪明才智和辛勤付出,他们家的生活慢慢变得宽裕起来。
他老婆杨氏,是个既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,又特别懂文史知识的好女人。
这对夫妻相处得非常融洽,彼此间总能互相帮助。他们心眼儿好,只要看到别人有麻烦或难题,就会立马上去搭把手。
在公益上,他们特别大方,不仅积极倡导,还慷慨捐助,不停鼓励……他们的所作所为很好地诠释了“虽然花钱如流水,但都是为了做好事”。
所以,在村子里,他们得到了大家满满的敬仰和好评。
觉醒的旅程,走上变革的道路
李烈钧小时候还是个孩子的时候,就已经对文学和武术特别着迷了。
年纪一天天大起来,李烈钧慢慢懂得了,为啥他老爹和叔伯们的身上都刺着那么显眼的“太平天国”四个字,这背后有着不寻常的故事。
他打听起那段太平天国的故事,里面充满了曲折离奇、英雄与挫败并存的情节,让他的心里泛起波澜,就好像有一股激昂的热血,在他胸膛里翻腾。
到了十二岁那年,当他从父亲口中得知甲午战争里清军被打得落花流水,那份沉重的耻辱好像在他心里点了一把大火,让他下定了要让国家强盛起来的决心。
特别要说的是,他简直对兵法着了迷。
虽然他还只是个小孩,但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时,他总是能机灵地用些打仗的小妙招,让旁边的人看得都惊呆了。
他打小就懂得了,被欺压的民族,得站出来斗争。
他对于清朝的掌管和外敌的侵袭,心里充满了说不尽的恼火和不解。
这种疑惑和不快活,在他年少时就隐隐约约有了感觉,但这已经让他下定了决心。
小时候的李烈钧,心里就憋着股大劲儿,他老爱用范仲淹的那句名言给自己打气,不忘提醒自己,得为老百姓的好日子拼一把。
1901年对李烈钧来说,是极其不平凡且让人心潮澎湃的一年,它如同一记重锤,狠狠地敲击在他内心的最深处,掀起了一阵阵惊涛骇浪。
这一年,他亲眼目睹了清朝官场的腐朽和阴暗,这事情就像一盆冷水,把他心中沉睡已久的民族情感给彻底浇醒了。
一开始,李家平静的日子被一场意想不到的房产争端给搅乱了。这事儿是因为李烈钧的姐夫潘爵予,他之前和李家老爸一起做生意,赚了不少钱。
为了谢谢李家,潘爵予打算建一栋漂亮的房子,送给李家当礼物。
可没想到,潘家的侄女田潘氏心里憋着坏,打起了这幢房子的主意。这样一来,潘家和田家就闹起了矛盾,接着还连带着打了好几场官司。
在这片烂泥地里,李烈钧也不幸被拖下了水。眼见亲人受委屈,处于下风,他二话不说就站了出来,凭借着犀利的眼光和一张巧嘴,跟那县令据理力争。
可是没多久,情况就变糟了。田潘氏靠着她的甜言蜜语,加上县令的偏心判断,害得李烈钧无辜被关了起来。
在牢里,小官们那仇恨的眼神和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,让李烈钧受尽了苦头。这些难熬的日子,反而让他更加下定了推翻清朝的决心。
好在,有位心地善良的传教士伸出了援手,帮李烈钧解了围,让他得以恢复自由。
重获自由的李烈钧像变了个人,他真切地体会到,要想让这个国家有个新气象,就得动起来。因此,他去当了兵,还跑到国外去学习,最后决定加入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队伍。
在背后,李爸爸一直悄悄地给儿子的决定点赞,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力量。
指引方向的革命明灯,始终捍卫着民主的火种。
1912年,曾经辉煌一时的清朝大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,这也意味着李烈钧长期以来的拼搏与付出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。
这既是他自己的荣耀时刻,也圆满填补了他父亲曾经的遗憾。
李烈钧不是个容易满足现状的人,在革命的大风大浪里,他就像一座稳稳当当的指路明灯,指引着前行的道路,给身边的革命伙伴们带来了光亮。
他不但投身到了保卫国家的护国行动和支持宪法的护法活动中,而且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民主共和制度,还有之前革命赢得的成果,付出了既深沉又执着的努力。
他担任护国第二军的总头头,不仅因为打仗有头脑让人佩服,而且他那一心为革命的热情,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了满满的干劲。
1913年那个热得要命的夏天,上海李烈钧的家里头,李骏兴因为生病只能躺在床上。
那时候政治局面很不稳定,袁世凯的狼子野心也越来越明显了。
李骏兴听到旁人在议论纷纷,心里头不由得慌乱了起来。
他慌忙地把儿子李烈钧喊了过来,那时候的李烈钧,正因为和袁世凯意见不合,被革去了江西都督的官职。
李骏兴很认真地对他说了一番心里话:
现在,我们终于看到了民国的新曙光,老百姓都盼着能过上好日子。可没想到袁世凯这个不知好歹的人,竟然想自己做皇帝。
这事儿咱们革命者决不能忍,咱俩心里都清楚,这要是让全国人民知道了,肯定得炸开锅。儿子,我希望你别因为我身体不好就瞻前顾后,你得把这块绊脚石给彻底搬掉。”
李烈钧被这些话深深触动,这让他反对袁世凯的念头更加铁定,他下定决心,全心全意跟随孙中山先生,投入到反抗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去。
李烈钧走上民主革命这条路,是因为他深受家庭的影响。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那种不怕困难、敢于反抗压迫的精神,这些成为了他内心的力量和思想的根基。
而他家里人的言行榜样,就像是给他革命道路上铺了一层稳稳当当的基石。
他的个人经历和成长历程,共同铸就了他成为一个满怀民族情感的伟大革命领袖。
在长久的革命道路上,李烈钧的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,既曲折又展现了他的刚毅和聪明才智。
他心里有一团说不出的热火,一直熊熊燃烧着,盼着能为国家的安宁、百姓的幸福出点力。在国共两党关系那么僵的时候,他老想着怎么让两边的对立消停消停,好让这两大政治势力能一块儿合作。
他三番五次地去见蒋介石,想尽力让他明白大局为重,别再坚持那种“要先摆平家里事才能对外”的老旧想法。
然而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,李烈钧慢慢觉得难以支撑,他以前那股冲劲和号召力,在不知不觉中随时间淡去了。
在抗日战争的风雨里,他担当起了传递和平的角色,一趟又一趟地去找蒋介石,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打败外面的敌人。
1937年那阵子,局势动荡不安,他和宋庆龄、何香凝这些国内政治界的大佬一起,大声喊话要恢复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,让国家再次振作起来。
蒋介石对他的感觉相当复杂。尽管他们在政治上看法不同,但他还是得承认李烈钧在历史上是有功劳的。
所以,在说到李烈钧时,他又佩服又有点不高兴,但还是给了他二级上将的军衔,这算是对他这么多年革命贡献的一种肯定。
可是岁月匆匆不等人,李烈钧的身体渐渐被时间磨损。那些年战场上留下的战斗痕迹,成了他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疤。因此,他决定远离尘嚣,长时间休养,希望能慢慢恢复。
可命运真爱开玩笑啊。1946年,这位革命的大英雄在重庆离开了人世,享年64岁。
他没能看到新中国的成立,怀着对革命深深的热爱和一点点遗憾,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他去世后,国民政府给他办了个很隆重的葬礼,这既是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,也是为了纪念和肯定他为革命事业所做的巨大努力。
而冯玉祥是这样评价李烈钧的:
对国家对忠心,对党要忠诚,对人讲道义,对友要坦诚,做事勇敢无畏,说话直截了当,这就是大仁大义、大智大勇,几乎可以说是圣贤之人了……
参考信息:
探究李烈钧的民族情怀观念 王孟林 廖大伟
李烈钧:大时代的弄潮儿 若木 环球人才对话

